近日,杭州日报一篇《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的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天才的儿子》 的文章在网络上刷屏。

文章的主人公叫金晓宇,他既是一个精通多门语言的天才翻译家,也是一个躁郁症患者。躁郁症又叫双相情感障碍,很多名人如世界知名画家梵高、音乐家贝多芬、演员玛丽莲·梦露、政治家丘吉尔、诗人海子、作家海明威和三毛等都患过这种疾病,因此有人把这个疾病戏称为天才病。

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疾病。患者情绪转换比较大,狂躁时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抑郁时以心境低落为主,但大多数时候都处在抑郁状态。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的会表现为一点小事或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的易激惹状态,在严重的易激惹情况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而且思维联想加快,言语增多,一句接一句,出口成章。躁狂状态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常对自己的病情没有认知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但也有部分人会把躁狂状态转变为工作或创作的狂热状态,表现为工作或创作时情绪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愿意被打扰。

双相情感障碍除了病理和遗传因素作用外,还有一部分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像这篇文章的主人翁金晓宇,他在童年时的重大创伤没有处理到位,眼睛被伤害,影响到了生活,这是极大的创伤,虽然他的父母选择了大度地释怀,但这可能是金晓宇后期情绪不稳的诱因。他把恐惧和负性情绪隐匿在潜意识层面里,加上后来异地迁移换到另外的城市生活,在重点尖子班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以及被老师和家长给予极高期待的压力下,之前的不良生活事件和没有处理好的应激事件可能诱发了情感障碍的发作。

另外,其父母的过度保护和隐忍,虽然保护了天才的智力,然而也可能导致了他社会功能的退化。其次,父母的长期隐忍,也会导致被关照者的愤怒无法发泄。这种隐忍不发,大众看来是知识分子的体面,然而在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带来情感的隔离,而不是促进情感交流。

与一般抑郁症不同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首次发作年龄更小,平均在17岁左右。很多患者都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或目睹重大创伤事件,如肢体上残缺或者改变,至亲的突然离去,经历了车祸、火灾、遗弃、高考失利等重大事件时,都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表面上看,孩子可能无所谓,没有表现出异常的行为,但很多情绪会积蓄在潜意识里,如同一座活火山,等待高温到来时一触即发。所以,家长第一时间要做好危机创伤干预,为后期的症状形成扫除屏障。

首先,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信任感,让孩子尽量表达出对某个事件的负面情绪部分,期间孩子可能会表现为麻木、否认、愤怒或者悲伤情绪,在沟通中大人要尽量做到自然,并真诚接纳做到共情,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其次,要将事件与个体相分离,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对目前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有正确的了解与认识,以此减少认知偏差和错误的负疚与自责心态。最后,大人需要对孩子有一个时期的陪伴,耐心的倾听,无条件的理解,减少说教,不要怜悯或争论,切记提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多多鼓励,认可他的长处,引导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责任,陪伴他一起运动,合理释放其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果病情加重,也要及时劝导并陪伴他一起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

(作者系心理学硕士、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从事心理工作近20余年,长期关注特殊群体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预防 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