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航天发射计划,长五B遥二将会于2021年初执行我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一号"的发射任务。在我国航天领域中一直流行一句话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话道出了我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可以说载人飞船是一切的基础。发展载人飞船除了具有重大的政治、社会、科技和经济意义外,它的实际用途是为突破关键技术,掌握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和航天医学工程基础知识进行演示验证,进行太空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出舱活动等试验,作为空间站的运输器,为其运送宇航员和物资;停靠在空间站上作为应急救生船;开展空间应用和科学技术试验,为载人月球航行和载人行星航行创造条件。

1965年,在制定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展计划时,有关部门就开始探讨中国的载人宇宙飞船计划。在1965年8月9-10日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上,曾原则通过同意在1979年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规划设想。根据中央专委提出的进行卫星发展规划的指示,首先发展返回式卫。全面开展包括通信、气象、对地观测、导弹预警等卫星,构建应用卫星的完整体系,在返回式卫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载人飞船。

1967年,根据当时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七机部第八设计院进行了一种载人飞船的总体方案论证。同年9月,第八设计院总体方案论证组完成了载一名字航员的飞船方案论证报告。10月,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在听取一人飞船方案汇报时,提出要体现集体英雄主义,不要搞个人,要搞可载五名宇航员的方案;并说中央专委办公室建议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年底,总体组先后完成了可载一名、二名、三名和五名宇航员的四种方案的论证。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后,"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总体组划归该院501总体设计部负责。但当时该院的主要精力是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载人飞船的设计工作无暇顾及。直到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才投入力量开展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

在1970年11月9日国防科委委托七机部召开"三星一船"方案讨论会上,空间技术研究院代表向大会做了"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论证报告。会议一致通过了"曙光一号"载人飞船以双人为主的总体方案,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全尺寸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模型。11月27日,国防科委向周恩来、中央军委提出《关于研制载人飞船、通信卫星、导弹卫星的请示报告(草案)》,提出"曙光一号"飞船由两名宇航员驾驶,最长飞行时间为8天,运载火箭由当时正在研制的加大射程导弹改制而成。争取1973年先发射无人飞船,成功后再于1974年发射载人飞船。1971年4月,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载人航天工程方案论证会。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航天专家,讨论飞船方案。方案为载两人双舱式,构型类似于美国的双子星座号。此后,就飞船材料、防热等进行了研究与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宇航员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虽然那时中国已经研制成功运载火箭并发射了第一颗卫星, 但由于导弹研制任务很重,加之技术基础仍然相当薄弱,因此载人飞船研制实际上并没有广泛开展起来。此外,载人航天的必要性问题争论也很大。反对的意见是,苏美在搞竞赛,不是按实际需要进行的,如果把钱用在经济建设上更加合适。1974年10月23日,国防科委、七机部联合向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报告: 1970年起,"曙光一号"的研制实际上已经陷入停顿状态。后来,周恩来曾就中国载人飞船问题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不与苏美搞太空竞赛,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好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技术力量储备的不足,加之国家航天任务调整到以应用卫星为主的规划上来,1974年,"曙光一号"的研制暂停。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暂时停止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