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行星的排列与太阳系的形成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第二代或第三代星云形成的,因为在我们太阳系,重元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宇宙大爆炸后的第一代星云是没有这些重元素的。
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到后期,中心的氢元素燃烧殆尽,氢核聚变就中断了,这样核聚变形成抵消恒星收缩压的张力就没有了,恒星本身的巨大引力就会导致中心物质剧烈的坍塌,巨大的压力挤压导致温度迅速增高,压力增大,激发了聚集在中心的氦核发生聚变,形成碳元素。氦核聚变完成后,又发生前面说的类似情况,激发碳核聚变,最终一路聚变下去,一直到26号铁元素,聚变无法继续进行,剧烈的收缩和反弹导致超新星大爆炸。
这些已经核聚变反应生成的重元素就会部分的随着爆炸扩散到了太空,在爆炸过程中,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会促成生成黄金等更重的元素,也会扩散到太空。这些扩散到太空中的元素还是以氢元素为主,其中重元素占的比重也就是约1%。
这些散布在太空的物质形成次生星云,又渐渐聚集成为恒星的摇篮。我们太阳系就是这样的星云中诞生的。
恒星的诞生始于分子云的收缩,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中心收缩越来越致密,压力和温度越来越高,就激发了核聚变,恒星胚就形成了。我们太阳这个恒星胚将这坨形成太阳系的星云吸积了99.85%,剩下的0.14%就形成了八大行星以及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尘埃等。
题头的图片中的太阳系并非按比例尺寸,太阳的比例远远不止这么大。
恒星云在收缩和吸积过程中,由于引力扰动的不平衡和不均匀,会渐渐旋转起来,离心力的作用使之形成一个巨大的恒星吸积盘,这个大圆盘不断的旋转,就形成了现在行星等星体的角动量,一直继承下来。
太阳形成后,剧烈的恒星风会把尚未被自己捕获的星云吹向远方,而稍重的元素就更难被吹远。
在吸积盘中残留的物质和星云,在碰撞中凝聚成团,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清空了自己轨道中的一些残渣,行星就形成了。靠近太阳的重物质难以吹远,就形成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等类地行星,而被吹得较远的氢氦等气体就形成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气态行星。
类地行星相对于气态行星个头都很小,质量占比也很小。大家看看上图,知道哪一个是地球吗?
木星一个星球就占有了除太阳外所有星体的2.5倍,我们地球是类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行星,才占有太阳系质量的0.0003%,可见重物质在太阳系里占有的比重还是很小很小的。
地球虽不大,但在类地行星中是最大的一颗,而且又得天独厚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温度适宜,这就是生命诞生和存续的所谓宜居带,在无数个必然和偶然的条件下,才孕育出了生命,并最终发展出了人类文明。
在太阳系最外围的是尚属假想的奥特尔云带,呈球形包围着太阳系,这个地带最远处距离我们约有1光年,这个区域是彗星的摇篮,据估计有数千亿颗彗星在那里聚集。所以被吹拂或者说被引力甩出最远的是一些水蒸气。在那极寒黑暗的地带,水蒸气在那里被冻结成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