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几年的漫长等待,我们的嫦娥5号终于要踏上征途,去完成“绕、落、回”的最浓重一笔,许多朋友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真是不容易呀!”

但是转回头一想,这样的事情,早在51年前美国人就超额完成了。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就已经成功登陆月球,两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蹦蹦跳跳两个半小时,拍了电视做了直播之后又搬了6公斤的石头和土壤回到地球。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有人的状态下完成的,并且在此之前美国连一次无人月面返回实验都没有做过。

是不是很神奇?相比之下,半个世纪之后的嫦娥5号要弱爆了对吧。那么,美国人是如何做到的呢?果真如某些人所说,阿波罗计划是一场骗局吗?

巨无霸火箭后无来者

土星五号最初设计的指标是要向月球发射重达41吨的飞船,但经过多次改进设计,到阿波罗15号时,土星五号已经能将48.6吨的航天器组合体送到环绕月球的轨道。

土星五号如此强大的推力来自于5台Rocketdyne F-1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高达5.8米,干重8.4吨,使用液氧煤油为燃料,单台推力达到6.77兆牛。如此强劲的火箭发动机至今也是无法复制,F-1退役后,美国再也没造出来过。

阿波罗飞船

别看阿波罗飞船的外表极其炫酷,即便是放在今天,它所显示出的科技感也依然无船能比。但是你如果进入到飞船的舱内,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它没有显示器,你找不到哪怕任何一块显示图像的屏幕,除了小小的观察窗和指示姿态的陀螺仪,其它就是大大小小密密麻麻一排排开关和指示灯。在从月球表面返回前,奥尔德林不小心碰断了其中一个断路器开关柄,差点儿害两个人都死在月亮上,好在宇航员是聪明的,他们最后用笔尖戳开了开关。

飞船上的计算机

而在飞船内部则安装了两台由麻省理工学院研发、雷神公司制造的“阿波罗导航计算机(AGC)”,指令舱和登月舱各一台。上图左上方灰色带按钮的就是AGC,登月舱里也有一台一模一样的。

这两台用于飞船导航弹道计算的计算机性能如何?它的CPU里总共只有12300个晶体管,运存2K,只读存储器36K。它的运算能力还不如我们今天音乐贺卡里的芯片,而随随便便一个表情包就能把它的存储器占满。

AGC的体积是庞大的,它的磁芯存储器相当于一个中号行李箱。密密麻麻的线路需要经验丰富的纺织女工来穿。而为了在这些线路中存储36K的控制程序,麻省理工学院的程序员们花了整整5年时间,硬是把一人高的源程序浓缩成不到36K的代码,好塞进那体积庞大容量又小得可怜的ROM里头。

麻省理工学院直到1966年计算机交付前仍然没能把程序里的bug消除干净,最后是在IBM的帮助下勉强完成了数据计算,避免了阿波罗计划的流产。即便如此,阿波罗11号在降落月球时还是处理不过来雷达数据,宕机了,最后不得不依靠阿姆斯特朗手动操作完成降落。

你可能会认为,既然宇航员这么厉害,还要什么计算机,直接由宇航员把飞船开到月球完事了。这种想法很天真,实际上月球距离地球平均达到38万公里,差之毫厘失之万里,没有计算机计算轨道是到不了月球的。

宇航员的训练

在阿波罗计划实施前,美国向月球发射了几颗轨道探测器,用来拍摄月球表面的情况,同时让科学家们确定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地点。在拿到照片并确定下来着陆区后,NASA找来画师(没错就是画画的),把探测器拍下的沿途月球表面的图像画在墙上。

然后再由宇航员坐在模拟舱里,对着仪表板和巨大画布,手握操纵杆一遍一遍地“飞”,好让他们把将要经过的环形山、沟谷、山脉等图像刻在脑子里,到时候好手动操控飞船正确降落。

在本文的末尾,我将奉上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面降落以及离开月球时的视频片段,敬请欣赏。

在离开月球之后,飞船上升段与轨道舱(指令舱)的交会对接也同样需要宇航员进行驾驶,在长达3小时45分钟的追逐接近之后,三名宇航员密切配合,才能将两舱对接在一起。交会对接完成后,飞船上的两名宇航员回到轨道舱,并且将从月球上采集到的样本固定好,抛弃掉上升段,然后飞回地球。

阿波罗“奇迹”

阴谋论者认为阿波罗计划是一个计划周密的庞大骗局,土星五号上了天,但并没有飞去月球,所有月球表面的图像都是演员们在好莱坞的摄影棚里拍摄的。其目的是让美国人产生自豪感,同时忽悠苏联耗费国力与美国开展太空竞赛......吧啦吧啦。

阴谋论者提出的证据非常多,科学家们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辟谣,但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有些事情你永远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更何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美国人连许多最基本的测试都没有做就冒险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称作是“奇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