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着陆地点名叫“冯·卡门撞击坑”。对于“冯·卡门”这个名字,许多中国科学工作者并不陌生,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航空工程学家,指导了美国第一次超声速风洞试验,使美国成为第一个在飞机上使用火箭助推器的国家。

而冯·卡门为中国科学界所熟识,不仅仅因为他的科学贡献,也因为当年在他的实验室中工作的中国小伙子们,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元勋,比如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等。不过,我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之所以选择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并非因为冯·卡门声名显赫,而是因为这个撞击坑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撞击坑又被称为陨石坑或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而形成的,对于天体来说,陨石撞击带来的改变不是指“容貌”,还有可能带来质的改变,在地球上,撞击坑往往就会形成湖泊。位于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形成至今已经有36亿年了,是太阳系已知最古老的撞击坑,并且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在很长一段时期,有科学家认为,在这个古老的撞击坑里,存在形成水的可能性。收集这一撞击坑区域的岩石,对于研究月球起源有重要意义。

月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地球有且只有月球这一颗天然卫星?关于这个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准确答案。科学家们争论点在于,月球究竟是和地球一样在太阳系中物质凝聚形成的,还是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因某种原因分了出来;月球是一开始就是地球的卫星,还是原本自由自在,在宇宙的漫漫旅途中被地球引力所俘获?

最开始,有科学家提出,月球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人类探月,这个假设已经得不到太多认同。因为,月球上不同元素的比例,与地球大为不同,如果是从地球上分出去的,元素构成应当大体相当。也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与地球在太阳系内同时期形成的,在同一个区域内同时形成了地球和月球,但这一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即同时期形成的模式,与后来地月的运动特征并不完全相符。

此外,俘获说就比较有意思。这一学说认为,月球原本是在宇宙中开开心心闲逛的一颗行星,路过地球家门口被地球引力所俘获,最终难以脱身成了卫星。

目前,最新的假设有两种,一种是撞击说,就是地球在早期形成过程中,受到天体撞击最终碎片形成了月球,在撞击过程中,地月的物质分布也发生了变化。以人类目前对于地月系统的认知来说,撞击说相对能给出合理解释。2003年,欧洲航天局发射了其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最终于2006年9月撞击月球,这一探测器对于月球表面成分的测定,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撞击说。另外,在2010年,有科学家提出核爆炸说,即月球是因为一次剧烈的核爆炸从地球分裂出去的,这是因为,月球的化学构成与地球类似,很难看出有其他星体介入了地月系统的形成。

月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现有的几个学说依然是理论上的假设,人类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对月球的不断探索。从冯卡门撞击坑开始,人类已经开始去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