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MEMS(微机电系统)热电堆红外传感器生产线在沪建成,上海烨映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每日产能达5万颗传感器,它们是红外体温计的核心配件。春节至今,这家企业已为全国13个省市的红外体温计厂商提供近200万颗传感器,助力疫情防控紧缺物资生产。

“我的创业之路,源自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科学院的利好政策。”烨映电子创始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徐德辉说。2016年3月,他离岗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动实现热电红外“中国芯”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看到科技和产业脱节

热电红外传感器是红外额温计的核心配件,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据徐德辉介绍,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物体都向外发射红外线,传感器上的红外滤光片能选择红外波长;吸收红外线热量后,传感器上的红外敏感材料升温;数百组热电偶串接并接触敏感材料,产生电压输出。“简而言之,这种传感器能把红外光转换成热,再把热转换成电,从而使设备测出物体温度。要确保两次转换的精确度和灵敏度,技术难度不小。”

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读研期间,85后徐德辉就开始研究热电红外传感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留在所里继续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80多件。这些论文大多发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上,引起国际同行关注。然而让他困惑的是,当时国内没有企业能制造这种传感器,国产红外体温计的核心配件都是进口的。

上海微系统所的热电红外传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国内产业界为何还要依赖进口?徐德辉看到科技和产业的脱节,萌生辞职创业的想法。然而创业的高风险,又让他难以下定决心。

保留编制,离岗创业

2015年5月,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意见“22条”发布,提出一系列体制机制突破。其中“科研人员可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引起徐德辉关注。2015年底,徐德辉向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提交离岗创业申请。研究所领导和国家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给予大力支持,为他保留事业单位编制,并安排他创立的烨映电子入驻“新微创源”孵化器,接受传感器领域创业的专业服务。

虽然规模小,但这家“硬科技”企业起点颇高,按照CMOS-MEM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微机电系统)模式开展业务。“我们公司从事的是芯片、传感器设计和销售,生产则交给国内各地的代工厂完成。”徐德辉说。遵循这种模式,烨映电子已与北京、江苏、重庆等地的芯片封装厂和配套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这家上海企业提供设计图纸和工艺包,其他企业负责封装生产和零部件供应,实现热电红外传感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结束了国产红外体温计的“缺芯”历史。

“中国芯”性能指标如何?国家药监局要求红外体温计的测量精度达0.2摄氏度,烨映电子产品的精度达0.1—0.05摄氏度,灵敏度是毫秒级。这让国产红外额温计能在此次疫情中“明察秋毫”,筛查出低烧的可疑人员。

“隐形冠军”势头不错

“疫情初期,我们排摸后发现上海没有额温计生产企业,当时很着急。”市经信委重大装备产业处负责人说,“但我们收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来函后,发现上海有研发额温计关键配件的企业,立即赴现场指导烨映电子复工复产,随后将这家企业纳入征用名单。”

这番话道出烨映电子的“隐形冠军”属性。它规模不大、营收不高,在市场上并不起眼,但它拥有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能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江苏鱼跃、杭州世佳、广州倍尔康等多家生产红外额温计的大企业,其传感器配件都来自这家上海小企业。

“你还会回微系统所吗?”对于这个问题,他笑着说:“公司发展势头不错,我现在的目标是做一个科技企业家。”据透露,他正在和国内手机厂商接洽,希望把热电红外传感器装入手机,让广大手机用户能便捷测量体温。